contact
首先是时间上的区别。愉悦和快乐哪个更持久?答案很清楚,当然是愉悦,你可以在愉悦中待一天,也可以在愉悦中待一年,如果你足够幸运,你的德行跟颜回、孔子一样高,可以在愉悦中待一生,这是非常持久的东西。但是“乐”不同,快乐是短暂的,钱钟书曾说“快乐快乐,凡是乐必是快,凡是乐必是短暂的。”听一个笑话,你哈哈大笑,笑三五秒都很正常,要是笑上十天半个月,正常人都得绕着走。所以快乐是短暂的。
其次是来源的不同。“快乐”总是来源于某些具体的对象;而“愉悦”来源于我们对生活整体的感受。生活的整体是没有办法对象化的。什么叫对象?我拿水瓶子盯着看,在这个行为里,我就把它变成了“对象”。所以,对象是源于一个对象化的行动。有谁能把生活的整体拿在手上盯着看?这也引出一个重要的内涵,愉悦是与人的生活的整体相伴随的,内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,不需要到远方、到外面去寻找;而快乐总要到外面去寻找,所以,人们常说“找乐子”。第三是程度上的不同。我们在生活当中,人在获得快乐了之后可以追求更快乐,但是要注意,哪怕你想在下次获得同等程度的快乐,刺激度都要再不断地加强。如果我们维持同等程度刺激的话,快乐的程度是不断降低的,这有点类似于经济学里面的“边际效应递减”的原理。而“愉悦”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分程度的,你要么愉悦,要么不愉悦,如果已经愉悦了,其实就已经在最高的愉悦里,不存在、也没办法通过外在刺激变得更愉悦。儒家的追求是什么?以追求身心的愉悦为根本,并同时不排斥快乐的生活。这是儒家的追求,也是儒家的幸福观。
幸福感取决于是否拥有“幸福品格”
通过这个分析,我们可以知道儒家追求的愉悦可以说是近在手边,唾手可得,内在于每个人的生活,在我们生活最近处都能找到,不需要去远方寻找。在某种意义上,愉悦同时也意味着它不取决于生活外在的条件,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在的精神。如果学过《论语》,在《论语》里讲到孔子和颜回的幸福的时候,都是极为简单的幸福。在极度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贫困的生活里所达到的幸福,那个幸福是不由外在条件支撑的。通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,每个人物质富裕程度上已经是有点空前了,但在如此优裕的物质生活中,有多少人是时时处处感到幸福的?所以,儒家所强调的是,一个人能否拥有幸福,能否拥有幸福感,不取决于外在的条件,而取决于你是否有“幸福的品格”。
修身除了成就自己的道德以外,同时也是意味着幸福品格的获得。通过一种德行、一种精神状况的调整,获得“幸福的品格”。
在孔子、孟子等儒家思想家看来,一个没有幸福品格的人,无论你把它放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,他都活得不幸福;而一个有幸福品格的人,会超越一切环境的限制,在所有环境里都能找到幸福,内在的德行光辉一定会改变、照耀和温暖这个环境,一定会超越这个环境。
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,物质变得越来越丰富,但是物质丰富的同时幸福感却越来越少。许多人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,眉宇间却总是流露出悲惨,比穷苦的人还悲惨。我跟他们开玩笑说有钱人真苦,有钱人比没钱人苦多了,活着都不容易,没钱的人还能想象有钱人的幸福,有钱的人连想象都不能,你说多惨?一个人待在100平方米的房子里郁闷和在500平方米的房子里郁闷,其实没有不同的,只是后者的郁闷更绝望而已。
儒家讲的思想都跟幸福有关,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方法,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幸福的艺术,而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说,幸福是最难得到的东西。